炭黑粒径(含“原始粒子/原子团粒径”和“聚集/团聚体尺寸”)的常用测量方法做成一份可直接落地的技术指南,包含每种方法的用途、原理、详细样品制备步骤、仪器参数、数据处理与报告要求、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。如果你要把某一项做成 SOP(可打印 PDF/Word),告诉我我就直接给出可下载文件。
一、先说清楚:要测“哪种粒径”?
原始粒子(primary particle):单个炭黑颗粒的真实直径(通常 10–100 nm)。最佳方法:TEM(透射电镜)/HR-TEM / SAXS。
聚集体/团聚体(aggregate/agglomerate):若干原始粒子紧密连接形成的链状或球形集合体(几十 nm — μm)。最佳方法:SEM / TEM(低倍)/ 激光衍射(LD)/ 光阻尼粒度仪(LD)。
水相分散的水动力学直径:悬浮在液相中的“水合直径”,适用于分散态测量:DLS(动态光散射)。
测量前先明确用途(材料表征 / 产品验收 / 过程控制),再选择方法与报告指标(平均值、D10/D50/D90、PSD 曲线、数/体积分布等)。
二、方法详述(含操作步骤与关键参数)
1) TEM(透射电镜)—— 测原始粒子尺寸的“金标准”
适用:测 primary particle(10–100 nm)尺寸、形貌、晶体结构(若需要)。
优点:分辨率高、能直视单个颗粒。缺点:代表性受取样影响、样品制备需小心、耗时。
样品制备(干法→湿法常用湿法)
称取样品:约 0.5–2.0 mg 炭黑。
溶剂与分散:置于 2–5 mL 乙醇或异丙醇(IPA) 中(或去离子水+少量表面活性剂如 0.01–0.1% SDS / Triton X-100),超声分散 5–15 min(间歇,冰浴防过热)。
取少量上清(避免挑取大团聚物),将 3–5 μL 滴在 碳膜铜网格(carbon-coated Cu grid) 上,室温晾干或微波/真空干燥短时间。
若需增强对比可做低剂量成像或负染(一般炭黑不需要染色)。
仪器参数:加速电压 80–200 kV(设备而定),放大倍数视粒径 50k–200k。
采图:每个样品至少拍 10–20 张图(不同视野、不同放大倍数),优先取随机区域避开明显大团聚。
图像分析:用 ImageJ / FIJI 等进行阈值分割与颗粒计数/测线径。至少测 200–500 个原始颗粒以保证统计学代表性。
数据报告
报数值:算术平均直径、数均(Dₙ)、中值(D50)、标准差、D10/D90、粒径分布直方图(bin width 明确)。
附 TEM 原图(代表性),并说明采样、超声条件、统计粒数与分析软件与阈值设定。
常见问题
颗粒重叠/团聚影响测量:减小加载量与超声强度,取上清。
电子束损伤/炭黑残迹:用低剂量成像、短曝光。
2) SEM(扫描电子显微镜)—— 测聚集体与表面形貌
适用:观测 aggregate / agglomerate(几十 nm — μm)、团聚状态、表面形貌。
优点:景深大、易操作。缺点:分辨率不如 TEM,需导电/喷金或采用低真空。
样品制备
将少许炭黑撒在导电双面胶上,或者将乙醇悬浮滴在铝片/硅片上晾干。
若样品非常细,建议用 离心沉积或稀释滴涂。
若表面非导电或为高放电,做 金/碳溅射(约 5–10 nm);对碳黑通常避免大量金属涂层以免掩盖细节,可用低压/低电压(1–5 kV)模式。
仪器参数:电压 1–15 kV(低电压可减少充电),放大倍数根据对象(数 kx–50 kx)。
取多张图像,统计聚集体尺寸(ImageJ 分析),测 100–300 个聚集体。
数据报告
聚集体的体积中值 Dv50/Dn 等(若基于图像,说明为“图像计数/面积等效直径”)。
给出代表性 SEM 图像与测量方法。
常见问题
充电、条纹伪影:降低电压或使用导电底片/镀层。
样品掉粉:用双面胶固定,轻拍除自由粉。
3) 激光衍射 / 激光粒度(Laser Diffraction, LD)—— 测颗粒体积分布(适合粉体和湿分散)
适用:测量 聚集/团聚体的体积分布(0.02 μm—3 mm 取决设备),用于过程控制与体积分布指标(D10/D50/D90)。
优点:测量快速、重复性好、动态范围宽。缺点:输出为体/体积分布,不能直接给出 primary particle。
样品制备(湿法常用)
分散介质:去离子水或乙醇;对于炭黑常用水+分散剂(0.01–0.1% SDS、Tween 20 等)。
初始浓度:依据仪器,通常使遮光率(obscuration)在 10–20% 为佳(参考仪器提示)。
超声分散:短时脉冲超声 1–5 min,防止过度粉碎或升温。
仪器参数:检测角度、激光波长默认;循环搅拌速率以维持均匀悬浮。
测量次数:每样 3 次取平均,报告 Dv10/Dv50/Dv90(体积分布),并给出 PSD 曲线(体积分布与数量分布转换需注意假设)。
数据报告
Dv10, Dv50 (median), Dv90;分布图;样品制备条件(分散剂、超声能量、遮光率)。
说明该结果为“体积(或质量)加权粒径”。
常见问题
吸光/遮光率不合适:调整浓度。
团聚未分散:增加分散剂或超声时间,但注意不要破坏聚集体结构(如果要测真实团聚体则不应过度分散)。
4) DLS(动态光散射)—— 测水相中水动力学直径(小尺寸敏感)
适用:测小粒径/分散态样品(10 nm–几 μm),适合评估分散性与相对尺寸(hydrodynamic diameter)。
优点:样品量少、快速。缺点:对多分散和大颗粒(>1 μm)敏感度差,结果受少量大颗粒强烈影响(强烈偏向光强)。
样品制备
浓度极低:通常 0.001–0.01 wt%(根据仪器)以避免多重散射;过滤(0.45 μm)常用但注意会去除大团聚体。
分散介质:去离子水 + 少量表面活性剂(0.01% SDS);超声 1–2 min。
测量:至少 3 次平行,每次 10–30 次累计扫描;报告 Z-平均直径、PDI(多分散指数)与强度/体积/数分布(若软件支持)。
报告要点
Z-average (nm)、PDI、并附光强分布与体积分布的转换说明(转换常基于假设,可能失真)。
如 PDI>0.3,说明样品高度多分散,结果不可靠。
常见问题
少量大颗粒导致错误过大:使用低速离心或过滤前处理,或结合显微方法确认。
吸光/浑浊过高:稀释。
5) SAXS / WAXS(小角/广角 X 射线散射)—— 原始粒子尺寸和内部结构(科研级)
适用:研究纳米级平均尺寸、孔结构、聚集体形态的无损统计学方法;对分散液或粉末均可。
优点:能给出整体统计的粒径分布与形貌参数(如半径、比表)。缺点:需要专业设备与模型拟合(较复杂)。
三、测量/报告指标规范建议(验收模板)
测试方法:如 TEM(手工图像分析,n=300)、LD(湿法,遮光率 12%)、DLS(0.005 wt% 水+0.01% SDS)
样品预处理:干燥/烘箱 105°C×1h 或 风干、超声时间/功率、分散剂与浓度、过滤条件
报告指标:primary particle(TEM 数均直径 Dₙ ± SD;测样数 N)、聚集体 Dv10/Dv50/Dv90(LD,单位 μm)、DLS Z-average(nm,PDI)、BET(m²/g,如有)
附图:原始 TEM/SEM 图、PSD 曲线、操作照片(如超声条件)
不确定度:重复性(RSD%)与方法识别度(方法检测限/适用范围)
四、常见误区与如何避免
把 TEM 数均当作 LD 体积中值 → 两者不可直接比较,必须标明加权方式(数/体积/光强)。
超声过度导致破坏真实聚集结构 → 先明确目标:要测“原始粒子”就需要强分散;要测“实际团聚体”则尽量轻分散/不用强超声。
DLS 给出单一数值就当真 → 若分布宽或 PDI 大,DLS 输出可能误导,需辅以显微手段。
样品代表性差 → 多点取样、至少三批次或多个视野,统计 N 足够大(TEM 推荐 ≥200 个颗粒)。
五、质量控制与校准建议
TEM/SEM:使用标准金属球或标尺样品校准像素尺寸;ImageJ 校准并记录像素/ nm。
LD:定期用国家标准颗粒(如 NIST 标准球)校准;校核遮光率与散射模型(Mie/ Fraunhofer)所用折射率。
DLS:用标准分散粒子(如聚苯乙烯球)验证仪器性能。
建立内部标准样(已知 DBP/吸碘/BET/粒径)用于日常 QC。
六、推荐测量流程(如果你现在要做一次完整表征)
先做 TEM(原始粒子)与 SEM(聚集体形貌)作为“视觉金标准”。
同样样品做 激光衍射(LD) 测得体积分布(工业/质量控制用 Dv50)。
若需要分散性或水相行为,再做 DLS。
同时做 BET(比表面积) 与 DBP/吸碘(表征结构)以补充形貌–表面关系。
最后把所有数据按“数/体/强度”权重标注并解释差异。